警惕大学生群体“隐蔽性失业”

2014-06-09来源 : 互联网

“大学毕业生是增量就业大军中的主体。在合理就业预期情况下,大学生容易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11月20日,在*届中国青年**上,中国青年**学院经济系主任林江教授对大学生群体隐蔽性失业现象表示了担忧。

这天,由中国青年**学院主办的2010*届中国青年**在京举行。**开幕式由中青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主持,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博士致辞。创业教育**、中青院副校长李家华教授作了题为《创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该**是中青院着力打造的国内以多学科视角研究青年问题的**学术交流平台,计划一年举办一次,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以“经济环境与青年就业创业”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经济学界、教育学界就业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共同探讨当前经济环境下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教育。

林江教授解释说,隐蔽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表面上就业而实际上从事与其教育水平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他提出,近4年的就业率表明,博士生*高,高职高专生次之,本科生*低。他认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转变高等教育体制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开设就业及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努力。

黑龙江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张文政教授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创业教育,从而实现两端的创新突破。要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甚至以创业教育改造专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需要高度行政化,去行政化不等于不需要行政,不等于在重要工作推进不动用行政手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提出,当前,金融危机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冲击*大,初次就业率下降幅度*大。因所在行业、产业和区域不同而存在就业差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他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匹配制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高校对就业规划工作力度不够,导致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资源配置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调查表明缺乏社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