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宴
来潍坊旅行,早餐一定要尝尝当地特色美食烩杠子头,午餐不可错过肉*烧、麻汁杂拌、朝天锅,晚餐品尝一下地道的临朐全羊宴,看民俗品美食,这才是深度体验一座城市的*好方式。
来潍坊不得不吃的美食之烩杠子头:杠子头又叫签子馍,俗称小山东锅饼,是一种起源于潍坊寿光市王高地区的汉族传统面食。这是一种白面*烧,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层金黄色的脆皮。因做杠子头*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名。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
因为面硬用*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现吃,又便于携带,适合旅途食用。古时,用麻绳串成串,挂在鞍边、车旁,食之方便。凉吃越嚼越香;热吃,用菜、肉去烩,柔韧不散,非常有味。将杠子头*烧切片或掰碎,葱姜爆锅,添水,加入肉丝鸡蛋木耳青菜等,烧开,下入*烧或将*烧片放入碗中,浇上热汤食用,口感柔软筋道,老少皆宜。
清代**时期筵宴广用此面食,**年间,王高村面食师傅王凤民曾于济南府开设饭店制作签子馍,食客旅人赞不绝口,寿光境内亦有“王高馍馍,衙前饼”的颂语,近代地方戏中潍县小贩亦有“寿光走一走,捎俩杠子头”的唱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来潍坊不得不吃的美食之肉*烧:潍坊的*烧品种很多,单是面*烧就有砍*烧、簸箕*烧、梭*烧等,较为出名的有杠子头*烧、脂烙酥*烧。杠子头*烧,其形圆、个头大,每个约250克,边厚里薄,中间隆起,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脂烙酥*烧,用上好的猪油,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化油时加适量花椒、桂皮,油化后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馅;皮酥,瓤有异香而不腻。
刚出炉的肉*烧呈碗口大小,因热气和肉馅的充实而饱满,圆滚滚的却看不到捏合的痕迹,略扁平,颜色呈金黄色。因是用传统的炉烤制而成,所以不像油炸*烧那样有着油腻的外表,让人视觉上就有好感。肉*烧的皮很薄,咬一口却发现,原来这薄薄的一层皮竟是由好几层更薄的皮组成的,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手艺之精良。
潍坊肉*烧在潍坊具有难以动摇的地位。每天早晨,无论哪个*烧铺子前面,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而我为了方便,总是避过高峰期再去。看着大师傅把用花椒水泡过的肉馅包进皮里,然后捏成饼状,再放进炉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翻烤,猪肉里的肥油滋润到了葱花、鸡蛋糕、海米剁成的泥馅料里面,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散开来。
来潍坊不得不吃的美食之临朐全羊宴:临朐全羊宴,选料考究,制作独特,选取经过阉割的黑色或红色(三年龄)老山羊为原材料,根据羊体的不同部位,配以不同的佐料,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炮制出色、香、味、形及营养价值各异的127种菜肴。
“临朐全羊宴”已有百年的历史,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五井全羊席”发展而来的,而“五井全羊席”的创始人,则要追朔到“五井张家店”的老板—张梅五先生。张梅五(1896----1977),名作福,字梅五,临朐县五井东村人,他世代以厨为业,靠着为乡村邻里的喜白公事做宴席,赚取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直到1924年秋后,经亲朋好友筹集了点资金在五井集市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五井张家店”。
“全羊席”选用三年以上生长的羯黑山羊(经过阉割的公羊)为主料,宰杀前只饮水,不喂食,使其空腹,从羊血开始按宰杀的顺序,割到哪个部位,即以哪个部位的全部或部分,分别施以烹、炒、煎、炸、烧、蒸、闷、炝、拌等不同的烹饪方法,加入酸、甜、辣、咸等各种不同佐料,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成品菜。*后再加上一盆各部混炖的全羊汤,组成众口皆碑的“全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