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添新福,家家户户做豆腐”。听着儿子唱起这*乡下的儿歌,才意识到羊年春节已悄然到来了。老家威海过了腊月二十三,挨家挨户都会为备置年货****。这时的母亲一定会泡满一盆黄豆,提前做好豆腐,以备年节时吃。
儿时过新年,家里非常穷。每到年关,父亲会到集市上买回两三斤瘦肉、一副对联、一串鞭炮,这便是全部的年货。吃的面粉是村头石磨磨出来的,萝卜、白菜、大葱是自家菜地里长的,而过年少不了的豆腐,则是母亲亲手做的。
记得母亲做豆腐时,提前选好三碗颗粒饱满的黄豆,不停地用温水浸泡上两天,等豆子鼓满了一盆,就拿到村西头的小石磨上。父亲摇石磨,母亲向磨眼里添黄豆,磨出一桶碎豆浆,提回家,一忙就是一个上午。
吃过午饭,母亲就开始张罗着做豆腐。她用细麻布把所有的豆渣过滤出来,留下纯白的豆浆,再架*上锅。生豆浆下到锅里,用明*先烧开,再用文*慢炖,等到半生半熟的豆花漂浮起来,母亲就从菜缸里舀出一些酸菜浆,用酸浆慢慢地点着豆花。这些豆花会聚成一团,成为豆脑,白若乳汁,鲜嫩无比,如此一来豆腐基本算做成了。
此时,站在锅台前的我,知道母亲的豆腐快做成了,就飞快地跑到案板前拿来一只碗,让母亲给盛上。我大口大口地吃着母亲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豆脑,刚吃到嘴中,一滑就下到了肚里。洁白的豆脑,水洗一样的爽滑,鲜嫩中透着一股清香,弥漫出无比的幸福滋味。
我美滋滋地吃完了一碗。此时母亲已将锅中的豆脑全部舀出,用麻布包实,放到一个竹篦上,再用石块压牢,这样就做成了筋实的农家豆腐。明知母亲已将豆脑制成了豆腐,我还是舍不得放下碗。母亲见我不乐,就说:“等到大年初一,让你吃够新鲜的豆腐,吃了豆腐,才会一生有福。”我当时对于母亲的话似懂非懂,后来才知道在下乡的新年里,吃上豆腐,平安幸福,已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
如今,乡下人的日子**比**好,吃豆腐**是春节的**,平时家常都能吃上,而豆腐也很少有人再去做了,想吃就到街上买,城里人更不用说了。但我一直认为,现在吃的豆腐远比不上儿时乡下人自制的豆腐香,那时的豆腐才称得上***绿色食品,才带着家乡浓浓的味道。
母亲虽已到年迈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每逢过年依然保留着做豆腐的习惯,也还是会在豆腐没有**成品时,舀出一碗豆脑给她的孙子吃。用母亲现在的话讲,“吃了豆脑补脑子,孩子会更加聪明伶俐。”
令我感动的是,这些年我在外工作,很少回乡下过年,每当母亲做豆腐时,还是照例会为我单*盛上一碗,然后她慢慢地替我吃完。母亲**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平平安安、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