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又是一个周末,老崔带着他的十几件“宝贝”照常来到宏济堂文化广场,这个位于东工商河东岸的周末文化大集,是为了给南侧的药王楼古玩城烘人气而设立的,老百姓也俗称这里为“药王楼”,自从2011年冬天开始正式对外开放,由开始的几十家摆地摊的,到现在已经吸引了像老崔这样400多个摆地摊的商贩。
在济南,**山文化城多年来一家*大,如今在很多淘宝人眼里,济南的古玩杂项业已悄然形成两个大的集散地,所谓“南有**山,北有药王楼”。而记者走访其他多处文化市场发现,多数缺少人气,摊主日子不是很好过。
看门道
一夜**心理要不得
“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圈子、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和生活积累,只想一夜**,是玩家*要不得的,文化收藏考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事文玩收藏研究二十余年的崔义忠说。现在每个周末都能在文化市场里见到淘宝人,里面不乏期待着能淘到或者卖出一件宝贝,就能发大财的人。
“过去文化市场,书画就是书画,文玩就是文玩,现在加上红木、珠宝、各种工艺品,都成了文化市场里的一部分了。”崔义忠说,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没人搞古玩经营,现在济南的**山等文化市场的摊位,比无锡等地都多,“但这里头大部分的卖家,是以‘吃饭’为主。”1000块*买来件东西,1200卖掉,“也有替人介绍买卖,从中*取佣金,这叫‘拼缝’,给俩人说合生意的,这叫‘跑和’。”**混上几百块*,够生计用,便很知足。
收藏大家并非每日去文化市场淘宝,“先有一批店主去淘一遍,如果收到品相好的东西,就打电话给相熟的收藏家去瞧。”崔义忠说,这样日益积累下来,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价值实际上不一样。如果一个人不被认可,即便他手上拿的是真东西,没有自己的文化圈子,也难以让人认可。”
收藏家要把耳朵放在家里,“这意思是不要老是听别人说这个好或者那个好,要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历史知识,用自己的眼界、阅历去判断和分析。”崔义忠说,总听别人讲述一件物件是好是坏,眼无大界、没有艺趣,总是拿起一件东西,就想这个能卖10万、20万、100万,成不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