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研究室课题组完成了“2014年度全省**系统专项调研课题”——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研究,课题显示: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增长放缓,质量效益提升
课题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2814.23亿元,同比增长8.7%,比2013年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幅不同程度出现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回落4.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回落0.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9.5%,回落1.5个百分点。
尽管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但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从生产总值看,一季度、上半年和一至三季度分别增长8.7%、8.8%和8.7%。一至三季度比全国平均增**1.3个百分点。从内需增长看,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5个和1.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从财政金融看,1至9月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个和0.3个百分点。金融市场运行平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9131.6亿元,同比增长10.4%。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2461.9亿元,同比增长11.9%。1至9月本外币贷款增加4338.0亿元,同比多增491.9亿元。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年,我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的安排部署,改革全面铺开并取得积极进展,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全年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加快推进。加大过剩产能化解力度,传统产业改造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举。1至9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9.6%,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27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工率99.5%;装备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9%,比全省工业高2.4个百分点;1820家规模以上高技术行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4.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服务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增加值占比达到42.2%,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带动了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分别占全部出口的38.2%和14.0%,贡献率达54.1%和34.5%。
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高***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12%,比年初提高0.8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19.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6.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授权量增长15%左右。
尽管增速防滑,但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却在稳步提升,社会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
1至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0.1%、6.5%、5.5%。1至9月税收增长11%,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1至9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达到101.6万人和12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3%,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连续跑赢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2元,增长10%,城镇、农村分别增长9.0%和11.8%。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一至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也低于年初3.5%的调控上限。
增长后劲乏力,
正处于减速换挡阶段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调研,课题组认为我省经济正处于减速换挡阶段,也是全国及多数省份的普遍性趋势,并且这种共同趋势在今后还会持续一个时期。
课题分析显示,经济活跃度不足,市场景气偏低。前三季度,货物运输持续减速,货运量增长2.5%,港口吞吐量增长8.5%,分别比上半年回落3.7个、0.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3%,回落0.7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品价格长时间低迷,出厂价格已连续31个月同比下降,购进价格连续28个月下降。景气低迷造成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过低,一至三季度累计仅52.5%,远低于80%的正常水平。
有效需求不足,增长后劲乏力。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开工项目增速放缓,1至9月全省增长4.9%,增幅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资金到位增速持续走弱,截至9月份各月增速从30.5%回落到12.6%。房地产市场持续低速,投资增幅由年初的19.9%下落至8.3%。
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任务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这些被国家确定为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均属我省**产品。但其中生铁、钢材、电解铝、焦炭产能利用率不到85%,粗钢、水泥在70%左右,化纤不足3成。煤炭、炼钢、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亏损面扩大。1至9月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由去年上半年的下降21.1%转为增长12.3%。
财政金融领域风险积聚。财政收支矛盾凸显,1至9月公共财政收入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低0.8个和0.3个百分点,比预算低1.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至两位数以内。个别大企业贷款逾期,中小企业联保互保普遍,部分地区、行业信贷风险逐步显现。
课题组认为虽然经济增幅沿续下行带来一些困难,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短暂回调,但对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还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消费、出口和服务业都呈现出新亮点。此外,这也符合社会预期。因此,从总量来看今年经济波动不算太大,没有滑出合理区间。
经济发展新常态初步形成,
政策**应有新取向
课题组认为,目前,经济增长正发生着具有中长期意义的转折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长率的回归。从全国来看,增长回调始于2007年,除2010年在强政策刺激下一度有所反转,两年之后经济增长基本上**了两位数增长时代。我省*早在2004年开始进入调整期,其他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等也相继开始这一进程。到2012年,各主要省份经济增长都回落到10%以内。理论上看,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增长率回落属于正常现象。
这一次经济增长转折不是对经济周期的修修补补,而是源自结构性的调整。这种变化也带来很大一个启示,就是必须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结构调整也将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今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将集中于解决好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由此部分产业和企业将面临调整和重组,这是粗放发展必须承受的阵痛。对我省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及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这些都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完成的战略性任务。
调整中,去杠杆化还将持续。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短期强力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像“去实就虚”问题、“影子银行”问题、“过剩产能”问题等,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化解。
课题组认为,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的内涵、动力和格局产生的新变化,标志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初步形成。如,基本面长期向好,但一定范围内存在下行压力;增长动力结构出现新变化,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难解;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的同时,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较为突出;民生社会加快发展,但同时保持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就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这些与以往显著不同的众多新特点,都对经济工作、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
课题组提出在新常态下政策**应有新取向。一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二是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与质量。
与这些政策目标相适应,宏观调控也应创新方式,一是在把握好区间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更加注重预调、微调。二是要更加注重加强供给侧管理,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三是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创造并收获新一轮改革发展红利。
(课题组成员:赵昌军、姜剑超、山军勇、赵泓任、罗明明,由山军勇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