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是中国北方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二十三,辞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八,把面发……”这是爸爸妈妈从小就在我们耳边念叨的一句关于过年的顺口溜,它概述了威海年前需做的准备工作,一代代流传至今。
“二十八,把面发”,意思就是要蒸饽饽了,每年过年蒸上几锅大饽饽,寓意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
在威海,饽饽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但是饽饽个头更大,制作过程也稍微复杂一些。廿八的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先,要和面。其次,要在发好的面团内加入干面反复揉,用文登话说这叫做 “守面”,“守面”可是一个技术活儿,家庭主妇一般要跪在炕上,肩膀、手臂和手腕要协调用力,面“守”得越好,蒸出来的饽饽越筋道,越好吃。
大饽饽,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这边花饽饽正做着,另一边灶*已准备好,架起大锅,等待花饽饽装屉蒸制。“花饽饽进锅蒸制前,要放在热炕头饧一会儿,目的是让饽饽更加蓬松和劲道。
半小时后,锅盖一掀,热气萦绕在屋内久久不愿散去,透人心脾的麦香味让人垂涎三尺。一家人忙活了一早上,热腾腾的大饽饽终于出了蒸笼,花饽饽在锅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